close

(本文刊於 2012年 白沙師培通訊 p11-13)

 

我在大一的時候參加了漁村服務隊,寒假到了彰化縣芳苑鄉出隊,當時認識了一位國小的小朋友,她現在國二了,三年間她不斷邀請我到芳苑。在大四的今天,我終於有機會再到芳苑(彰化縣邊緣的一個海邊鄉村),我從彰化騎了一個多小時的機車,目的就是去參加他們學校的校慶暨運動會。

 

我沒有想到,看完這位學生後會有那麼多反思,現在我心中最大的問號就是:我能為教育做些什麼?

 

當我走進校園時,發現這所國中蠻漂亮的,雖然在一個極度偏僻和人煙稀少的村落裡頭,全校只有6班,一個年級僅有兩班,我第一時間感覺到這所學校很有人情味和溫馨的感覺,而這所學校的學生看起來也蠻純樸的,不對,應該說純樸中帶點「危險」。

 

首先,我遇到輔導主任,她是彰師大畢業的一位國文老師,也是彰化市人,所以她每天通勤彰化-芳苑兩地,光是花在交通的時間就要2、3個小時,當她知道我是彰師輔諮系的學生後,立即向我求救說,學校很缺乏(輔導)資源,希望我們系上的學生能來提供小團體或個別諮商的服務,但她也知道交通是一個最大的問題。之後她跟我說因為學校規模太小,所以沒有一位正式專業的輔導老師,只能挑選一些有「熱情」的教師兼任輔導老師(主任)。

 

當校慶暨運動會開幕典禮時,我坐在操場的邊緣靜靜欣賞開幕典禮及運動員進場,但當我一邊觀看時,我的腦袋就不由自主地跑出:「我能為教育做些什麼?」、「我究竟能為教育做些什麼?」......

 

第一,這麼偏遠的地方,哪些老師會想來呢?當地居民?新任老師?對,沒錯,就是剛 畢業的 老師了,但我想,新老師做滿了十年後,一定趕緊調回自己的家鄉工作,可悲的僻遠地區總是沒人選的。但話說兩頭,這也不錯,常有新老師進來,就能保持學校老師年齡的年輕化,我想這也一定會為學校帶來不少生氣和教學的熱情。結論是對的,以我當天的觀察,學校裡每位老師都的確蠻年輕的!

 

第二,我今天是以「過路人」的身份來看這裡的學生和老師,但其實在偏遠地區的老師教學一定有他辛苦或困難的地方,例如支援不足(經費、設備、人手、資源等)、學生太皮了(學生不好教,但只有2班,也沒得選)、每天花2、3個小時通勤真的很累……我在想:老師在低潮期總會想到放棄,為什麼要這麼辛苦,教一般市區的學校就好了,為什麼要跑到這麼遠呢?我突然同情理解到當地老師的辛苦,今天看到他們(包括學生、老師及當地居民生活狀況、學校環境)只是偶然一次,當然有非常強烈的感觸與新鮮感!但—當我每天都是面對一樣的工作內容和環境,縱使有再多的感觸與教育使命感,也總有一天會厭倦,偏遠地區的學校總是被老師遺棄,那我可以做什麼?

 

慢慢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回想起老師說:「為保持教師的教育熱情與使命感,所以教師要持續進修與多看能滋潤心靈的文章。」這是對的,這就是我能做的事情;同時,我看看操場上的孩子們,他們已準備開始步行進入會場,每個人都朝氣滿滿的站好,其中我非常欣賞他們的是,每一班都有自己獨特的班服、精心設計的進場風格,這裡的學生真的很有創意,也看出他們擁有一股純真的熱情。這群國中生,的確與都市長大的學生不一樣!

 

進場的時候,我留意到三年級的學生特別少(只有十幾個吧!),然後我又看到在學生的旁邊有3、4位穿著便服、打扮異類的青少年在旁邊聊天、嬉戲,而老師就在國三學生的前面而已。我心想:奇怪,為什麼老師沒有阻止學生跟那些「小混混」在一起呢?當時我以為老師看見只是沒有阻止而已;但當典禮結束後,我看到了在別人眼中是「小混混(壞學生)」的那幾個青少年,很主動和積極的幫老師們搬椅子、佈置會場等。那時我才懂了,原來他們就是該校的中輟生(現在去除刻板印象後他們或許是該校的校友),或許那3、4名青少年原本就是國三那一班的學生來的呢!我後來也看到老師和他們有所互動,之後他們還坐在運動競賽頒獎台上嬉戲與觀看比賽,但老師們都沒有加以阻止,所以可見「他們」與該校老師都是很熟的。另外,雖然他們在外人眼中是一群小混混,但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讓我聯想到林昭伶老師在課堂上曾說過:「國中生最開心的是有人陪伴,只要老師願意傾聽和陪伴他們,不以批判的角度去跟他們溝通互動,學生一定會很信任你。」總而言之,對學生最基本的關心是「陪伴」,有時陪伴能勝於一切治療(心理諮商)。

 

最後的感觸來了,校慶開幕表演的節目是由芳苑國中舞龍班的同學負責表演「舞龍」,這個表演實在太精彩了,看見他們在地上滾來滾去,相信一定下了不少苦功,同時也可看出他們就是一群喜歡「動來動去」的年輕人。聽主持人介紹他們代表芳苑國中出外參加了很多的比賽,也獲獎無數。當時我心裡就暗暗地為這群孩子高興,因為舞龍能為他們找回自己的成就感與自信!為他們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真的希望教育能夠有教無類,因為我設想如果大部分的學校都把高危險群學生或學業低成就的學生「放棄」了,那麼他們就永遠沒辦法「成功」、永遠在別人眼中只是一個不乖、沒用的壞學生;將來一定沒有出路的一群人。如果教育能提供更多具有彈性的課程,例如技藝培訓班、美容班、烘焙班等,對不同資質的學生因材施教,相信低學業成就的學生也會很愛來上學,我想「舞龍班」應該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策略。

 

我能為教育做些什麼?我清楚自己無法改變或推動國家的教育政策,因為我並沒有權力和高階行政職位作後盾,所以我能為教育做的事「很少」,但我願意累積這些「很少」的力量來教導每一位學生,陪伴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為一位準輔導老師,透過今天的經歷,激起了我對教育更多的熱情,我能為教育所做的便是奉獻我的一生在每位學生身上,教育和陪伴他們成長,把我的愛傳遞給每一位學生,使他們感受到被照顧與關懷的感覺。我認為老師們還可以做的一件事是發掘每個學生的優點、興趣及專長,因而可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目標;就如「舞龍班」的學生一樣,只要找到自己興趣與專長,學生便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目標與方向,這不就是教育的最終意義嗎?所以我們應觀察每位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習的機會,這樣便能培養出學生的人生目標與意義。

 

最後,我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喚起大家對偏遠地區教學人員的關心與支援,在一個缺乏教學資源的環境工作,老師的身心靈一定需要更多人的支持與社會肯定,我希望文章能為老師們加油打氣,成為其中一瓶「心靈滋潤」補品,在此感謝您們的貢獻與付出;因為有您們,學生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次偶然的旅程,促發了我這麼多對教育的想法,我想「我能為教育做些什麼?」是我一輩子要思考的問題,我會不斷的探索與修正。這篇文章並非答案,反而是引發我思考,也希望拋磚引玉邀請讀者一起來思考!今天充滿了無限的感觸與收穫,感謝上帝賜予我這一切。

 

 

 

文: 楊智誠(輔諮系100級)  撰寫日期:2012年6月

arrow
arrow

    楊老師菲律賓遊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